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30 10:26:09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湖南汝城:“小作物”助力乡村振兴“大作为”

字体: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汤静怡)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曾经的汝城县是老少边穷地区,2019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汝城县脱贫摘帽。

汝城县山地茶园一景。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田间地头兴产业,家家户户无空地。“现在的汝城是老区焕新颜,有‘红色’‘蓝色’‘绿色’‘古色’四色,其中的‘绿色’指的是生态绿,我们汝城也是生态农业特色县。”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玉刚说。截至2021年,全县共种植辣椒面积12.8万亩、水果9.5万亩、茶叶6.5万亩、生姜6.2万亩,当地群众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日子越过越好。

  汝城小黄姜

  助农脱贫致富、生活红火

  生姜种植业,是汝城县的传统产业,也是马桥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小黄姜之乡”汝城县马桥镇,有着40多年生姜种植的传统,每年有10万吨小黄姜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

姜农在采收小黄姜。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汝城县出产的小黄姜,味辛辣浓、肉质细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目前,马桥镇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生姜绿色生产,辐射全县其他13个乡镇种植生姜,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2021年,马桥镇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同年11月,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投入使用,建设冷库1万立方米,配套建设小黄姜冲洗流水线,可存储小黄姜7500吨,相当于农户自建300个姜窖的存储量。

冷链集散中心内,工作人员在分拣小黄姜。新华网 汤静怡 摄

  “以往小黄姜鲜姜保存时间较短,部分农户依赖于小规模的地窖,容易受冰冻灾害影响。”马桥镇党委书记陈贯周介绍,传统地窖贮藏小黄姜的损耗率在25%至30%,冷链储存仅损耗5%左右,并且大大降低姜窖的安全隐患,提高姜农的抗风险能力,为传统小黄姜产业注入科技力量。

  通过科技调温、调湿,冷库温度保持在13℃至15℃,使生姜处于休眠状态。冷链存储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鲜延时存放、实现错峰销售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科技兴农,提量提质。为解决生姜育苗、姜瘟、不可轮作性等问题,在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旁,马桥镇党委政府牵头、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技术指导,引进了汝城小黄姜品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科研项目。依托生物科学技术,对姜种脱毒、土壤脱毒,培育出来的种苗可大大减少“瘟姜”顽疾,降低姜农生产成本,提高生姜品质和产量。

生姜种植大棚内景。新华网 汤静怡 摄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生姜种植大棚内温度可控,不受外部天气影响,正逐步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大棚里的生姜所需水分和养料通过管道输送喷洒,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

  “马桥镇还将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养生产品、日化用品等,不断提升小黄姜行业产品附加值。”谈起小黄姜产业的未来,陈贯周充满信心。

  旱塘硒山茶

  昔日“卖柴佬”变身“专业户”

  从马桥镇出发往南,在距离汝城县城20公里处,有一个边远瑶寨山村,旱塘村。沿着盘山公路进入旱塘村,在群山环抱中,茶树错落有致、茶园景色宜人,一幅清新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群山环抱中的汝城县旱塘村。新华网 汤静怡 摄

  “旱塘麻溪重重锁,十个有九个卖柴火。”旱塘村全村有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738亩,其中还包括旱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曾经的旱塘村村民多以卖柴为生,被称为“卖柴佬”。

  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对于山地面积1.35万亩的旱塘村来说,发展林业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旱塘村生态茶园一隅。新华网 汤静怡 摄

  旱塘村的土壤富含硒,所产硒山茶香醇持久、甘甜爽口。近年来,旱塘村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动员村民大力种植茶叶。数任村党支部书记接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销一体、农旅结合、集体增收、农户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旱塘村种茶、制茶、喝茶的历史有400多年,以前因为茶叶产量小,都是自产自饮,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旱塘村党支部书记邓永红说。

  2013年,村“两委”制定出茶产业发展规划,由村集体出资注册“旱塘硒山”茶叶商标,并联合村里党员、干部、能人组建了旱塘茶叶专业合作社。

  与马桥镇一样,旱塘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品牌”经营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党建引领,让“卖柴佬”变身茶叶种植“专业户”。

村民在采摘茶叶。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里免费提供种苗、传授种茶技术,引导家家户户种茶叶,种植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5200多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

  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旱塘村抢抓脱贫攻坚机遇,改变了无通讯信号、全村只有一条3米宽泥巴路、自来水仅通到3个组的落后面貌。有了通组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如今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通讯网络等覆盖率均达100%,也大力助推了三产融合发展,为当地群众的创业增收提供便利。

  莫说青山多障碍,护好青山得“金山”。通过新建茶庄、农家乐、文化馆等方式,旱塘村绘就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边远贫困小山村,已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茶产业发展专业村、新农村示范村。

旱塘村生态茶园。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汝城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革命老区,汝城结合本地特色,做好农旅融合发展文章,通过外来游客的带动,旅游人气越来越旺、本地产业越做越好、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汝城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侯峥辉介绍,通过发展“小作物”特色种植产业,汝城县带动全县百姓致富增收,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容村貌更美丽,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