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与重庆市、甘肃省携手推进高质量东西部协作,以产业协作为工作重点,以强化组织领导为牵引,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前后合力,扎实开展“鲁企业走进协作地”等系列活动,大力实施“东产西移”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三地发展。
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西移”优质品种
山东借助“农业大省”这一优势,坚持帮助重庆、甘肃引进优质种植养殖品种。以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切入点,助力协作地富民强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山东成功向重庆、甘肃协作县(区)引进农林畜禽水产种类24大类120多个品种。如针对重庆当地马铃薯品种个头小、外观差、产量低的实际问题,山东从中国马铃薯之乡枣庄滕州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建设1.85万亩马铃薯基地。基地引进10多个新品种,亩产是当地品种的2.6倍,亩均增收约5000元,惠及5.8万农户,演绎了一部“小土豆催生大产业”的“西游记”。
东营市帮助“贡米之乡”重庆市酉阳县引进黄河口大闸蟹,推广“蟹稻混养”技术,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600余亩,每亩增收1.2万元,惠及农户1054 户5268 人,其中脱贫户227 户908人;济南市在甘肃省临夏市引进蟠桃、羊肚菌等高端农产品,带动3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青岛市在甘肃省陇南武都区建设自动化肉兔养殖基地,弥补西北地区肉兔养殖业短板,填补了陇南肉兔市场空白……
截至目前,山东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先后为协作地引进烟台大樱桃、“烟薯25”汶上芦花鸡、莱芜黑猪等优良果蔬品种和特色畜禽品种达 56个,有力壮大了协作地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东薯西种——巫山蜜薯(烟薯25)开挖仪式
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西移”优势企业
产业园区是集聚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省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在协作地建设的产业园区,积极搭建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引导企业入驻。如青岛市在贵州省安顺市投资10亿元建设产业园,吸引多家山东企业入驻;济南市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农业产业园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年收益可达5086万元;枣庄市在重庆市丰都县建设优质高山蔬菜(水果)产业园,年产优质高山蔬菜8000万斤,产值近亿元……
2022年,144家山东企业落地重庆、甘肃,实际完成投资21.16亿元,在甘肃省定西市落地的亿元以上项目多达13个。基本实现产业园区在协作区县全覆盖。
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西移”人才技术
科技和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山东坚持把科技赋能、人才赋能作为产业协作的重要支撑,每年选派各类专业人才到协作地开展帮扶。比如,“百名科技特派员重庆行”活动组织农技人员到重庆市22个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科技合作;利用山东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在重庆设立现代农业博士工作站,研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等等。
山东累计向协作地转移实用技术336项。如帮助重庆攻克了号称十字花科蔬菜“癌症”的高山蔬菜“根肿病”;引入山东中蜂养殖实用技术,使重庆当地中蜂蜂蜜产量提高10%以上。
同时,山东省打造“鲁渝协作·工业互联网矩阵”,援建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7个,累计吸引350家企业“上云”共享产业资源,拓展企业销售渠道,为协作地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青岛岷县麻子川协作示范项目
打造振兴典范 “西移”齐鲁样板
山东积极探索创新,借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帮助协作地打造乡村振兴和文旅示范基地。如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丰都县莲花洞村植入淄博“中郝峪模式”,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注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培训管理,提升了接待能力和运营水平;巫山县金坪乡等5个乡镇16个村借鉴烟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推广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赢;济南在协作地推广三涧溪村“抓党建、抓产业、抓环境、抓人才、抓文化” 经验,先后在重庆武隆、甘肃临夏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文旅基地,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山东在重庆、甘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点)近百个,有力助推了协作地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山东省共引导458家山东企业到重庆、甘肃协作地投资兴业,实际落地投资金额105.16亿多元。下一步,鲁渝甘将认真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精心谋划,扎实开展“鲁企走进协作地”等产业合作交流活动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重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东西部协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