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2/ 03 15:41:40
来源:农民日报

扛桩故事演绎“无言的戏剧”

字体:

  每年元宵节,连办三天的街头社火表演都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百姓都在期盼的盛事,跑旱船、威风锣鼓、扭秧歌……各村都有代表节目,而扛桩故事是该县南关村的拿手好戏。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扛桩故事的传承人,76岁的白接才早已带领他的家人为此做好准备。

  刚走进弯弯曲曲的白甲巷口,激昂的乐曲声就传了过来。循声找过去,不大的巷子里,一位头上戴冠、着火红戏袍、手拿红缨长枪的小孩子,在身材健硕的栗团结头上“凌空而立”,伴着喜庆的锣鼓乐,随着栗团结的扭动,威风凛凛地挥舞着手中的长枪。

  栗团结脖子和腰间固定着一个铁质的背架,顶起坐在背架上的孩子,在宽大戏服的遮掩下,桩上的孩子仿佛站在空中。

  “扛桩的是我女婿栗团结,桩上的娃娃是我6岁的重外孙,在今年表演的《杨家将》故事里扮演杨四郎。我们家今年能出4个扛桩人,我儿子、女婿、孙子,还有我都要上。”白接才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说话间,白接才的儿子白海亮也顶着他年仅3岁的孙子小“杨排风”加入了训练。

  扛桩可不是一件轻松事,铁质的背架、叉杆、手锤、三脚等道具,还有小孩及其戏剧行头,80多斤的重量都压在扛桩人肩颈和腰背上,一场表演至少要20分钟,每天要演3场,这要求扛桩人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娴熟的技巧。

  桩上的娃娃也辛苦,表演当日凌晨4点就要起来化妆,穿上戏服上了桩,从早上9点街头表演开始到下午2点结束,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保证安全性,通常一个桩需要配置三到四个人辅助,在表演过程中时刻观察桩上下演员的状态。

  “我们都是家族传承,3岁开始就上桩表演,一直能演到10岁左右。成年后身子板扛得住了就当扛桩人,一代一代往下传,除了疫情管控的时候,年年都要上故事闹元宵。还是喜欢,要是不喜欢,我们一大家子也坚持不下来。”白接才言语中透露着自豪,“不过我也有点担心,现在的年轻人身板都不太能扛,我孙子29岁了,今年第一次上,现在还每天让他顶着放了道具的桩在练。”

  扛桩故事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即称“抬棍”。明末见雏形,清初成熟,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如今的扛桩故事,多在春节、元宵、庙会等庆典节日活动进行表演,表演内容取材于《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等古典故事情节,人物形态各异,相映成趣,配上喜庆的民间音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具有民间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郭诗瑀)

【纠错】 【责任编辑:崔伊铭 】
阅读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2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