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北部的席家庄村,入眼处稻田随风起浪,湿地池塘内荷叶连天,在这怡然的乡村美景中,生机勃勃的活力,产业赋能带来无限的向往,乡间吹来淳朴友善的民风绘就了一幅温馨悠闲的田园水彩画。
席家庄村北靠黄河、南望双龙湾。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依托水稻种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兴村富民路,探索出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这片热土上,一幅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唯美呈现。
过去:乘“稻改”东风解决温饱难题
过去的吴家堡受制于贫瘠的盐碱地,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是难题。自1957年开始,吴家堡便下定决心进行改变,成功打响了“稻改”的第一枪,水稻的种子在席庄村种下,席庄村和水稻的故事自此拉开帷幕。
“那时候比较落后,翻地、育苗、插秧、拔草、收割、晒粮全靠人工。白天割稻子累得头晕,晚上打稻子忙到十二点,一天得干十五六个小时。”村民说。虽然又苦又累,但看到地里满满金黄的稻穗,遍布田野的稻香,满满的收获让村民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就这样,水稻成为了席庄村的数十年来的主要农作物。
现在:跟紧时代步伐 水稻种植种出大学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稻种植分散、人工生产劳动效率低下、销售渠道窄等问题在席庄村水稻种植的道路上越发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村里大力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大米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研、产、销”一体的道路。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以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通过大力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特色大米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如今,席家庄村正在逐步实现特色大米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既省时省力,又保证了大米质量,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席庄大米的产品规格。“席庄大米”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为吴家堡第三次稻改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席家庄村从自身特点出发,闯出一条水稻种植的新路子。“流转零散闲置土地120亩,通过引种优质稻、育养稻田蟹、扩种白莲藕、轮值油菜花,实现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良田。”席家庄村乡村振兴专员赵晶介绍:“这样村民就获得了土地租赁和务工双份收入,2022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
种水稻,席庄人在行。据悉,席庄村试验田试种着300多个品种的水稻,供农科院研究人员进行试验。席家庄村积极探索“稻虾稻蟹混养”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建设稻虾混养试验区40亩,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在做大做强席庄大米、稻田蟹、白莲藕等传统名品基础上,席庄村更推动果酒、睡莲酒、荷叶茶、三鼎水饺等新产品形成规模、扩大效益。
未来:打造“研学经济”做强近郊文旅品牌
在村内,一座装饰精美,古香古色的院落映入眼帘。门匾上的“席庄记忆”的烫金大字,仿佛也在诉说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与不可磨灭的记忆。屋内一组组老照片诉说着村庄的沧桑巨变,一件件老物件记录下悠悠乡愁,这里记忆着席庄人艰辛的奋斗历程。
“在村史馆看了老照片和旧时的农具,在水田里体验了插秧,徒步丈量黄河印记……这一天的活动非常充实,孩子们收获很多。”带队来席家庄村研学的老师说。
村内还精心设计了“水稻的一生”“行走黄河”等农耕实践研学主题。依托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济南市稻香花海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培育富有文化精神的乡风、留住“乡愁记忆”的家风、塑造淳朴善良的民风。下一步,村里将利用双龙湾中草药种植+研学项目,拓宽研学思路,建立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这些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之旅”,在寓教于“游”中,加速助推“文旅融合”,为文旅复苏、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力量。
此外,村里利用空置民居结合村庄整体风格,打造了民宿客栈,出门百步就是田,房顶观景一派田园风光,室内品茶静享安静悠闲,符合寻清净、近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能更好地带动居民就业、销售农产品,实现了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
如今,席家庄正朝着村民口中的“风景区”转型。目前,该村正积极打造特色民居景观区、农业休闲体验区、道路观赏苗木绿化带、特色农作物景观带相结合的功能分区和全域协调的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园,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