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中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建设,大力推进网格组织重塑、功能重塑、机制重塑,有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科学合理设置网格
全面构建“一网覆盖”治理体系
按照规模适度、覆盖有效的要求,大力推动网格调整优化,构建“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楼道、楼栋)”治理体系,推动网格建设与治理需求更加匹配契合。一是荷载相适优化网格布局。在行政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网格,在城乡社区以小区为单元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覆盖300至500户。在3000户以上且人户分离占比高、治理难度大的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按200至300户标准划细划小网格。二是延伸触角提升治理精度。土地已经流转、已经社区化、人员相对集聚的村按照地域或楼栋划分微网格,延伸治理触角,细化治理颗粒度。三是多网合一实现一网统管。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一张网”建设,实行市县乡“三级过筛”,推动市场监管、消防、综治等各类基层网格整合融合。健全落实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完善准入清单和审查机制,明确对网格职责范围之外的事项,不得交由网格承担。
选优配强网格力量
全面打造“一网聚合”治理团队
围绕选好人赋好能,按照“1+3+N”模式配备网格力量,“1”即1名网格长,由村(社区)干部担任;“3”即1名专职网格员、1名兼职网格员、1名由包联干部担任的网格指导员;“N”即网格内其他力量,一体抓好“专兼联”治理团队建设。一是专职更专。坚持把专职网格员放到村(社)干部队伍建设中统筹考虑,健全规范县级统一教育培训、关爱激励、督查考评、不合格网格员退出等全链条管理机制,探索推行专职网格员星级管理。二是兼职更优。把兼职网格员作为网格治理的重要力量,广泛吸纳网格内专业执法力量、基层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等参与治理服务。三是包联更实。全面实行“分类定级、组团包联”,对全省2.4万多个村(社区)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2900多名县级领导、7800多个县级部门、2.5万名镇街干部全覆盖包村社联网格。
优化完善网格功能
全面建强“一网集成”治理机制
着眼网格快响激活、平急转换,强化源头信息采集、矛盾前端化解、服务凝聚群众、应急快响处置等8方面功能职责,确保平时靠得住、战时打得赢。一是集成高效动员的组织功能。坚持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按照应建尽建、同步组建原则,每个网格设立1个党支部或党小组,不断织密基层组织网,牵引网格治理。二是集成灵敏感知的治理功能。注重发挥网格前哨探头作用,建立网格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事项“三张清单”,通过包网入户、包楼联户等形式,推动网格团队成员全覆盖结对联系网格内管理服务对象,经常性开展走访联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三是集成连心聚力的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守根脉、保平安、办实事”网格大走访活动,推动各地建立网格固定走访日、“三必到、七必访”等制度,及时回应解决群众托育养老等“关键小事”,推动平时连心、战时聚力。
数字赋能网格智治
不断放大“一网通达”治理效能
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在网格的深度应用,大力推动基层治理网与数字网融合。一是强化入格应用统合。对各类落到网格的数字化应用加强多跨整合,省级层面依托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应用,打造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场景,开发建设组团包联、战时集结等功能,一键调度各方资源力量下沉网格开展治理服务。二是强化涉网数据归集。聚焦提升网格对各类信息的归集能力,网格内依托治理小程序、微信群等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网格外结合城市大脑、乡村大脑、产业大脑建设,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三是强化事项流程再造。开发建设基层智治系统综合应用,优化完善网格事件“吹哨”派单、分级办理、闭环处置机制,推动治理事项线上办理,大幅提高网格事件处置效率,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2年以来,网格上报各类事项751.3万起,办结率96.5%,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