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 30 19:51:03
来源:兴安日报

阿尔山人工造林工程:岭上筑起千层绿

字体: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阿尔山的底色。走进如今的阿尔山,巍巍群山连绵起伏,山起伏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我是从祖国的南端来到了祖国的北端,从海蓝蓝来到了草青青、林绿绿,所以有很多感触。这里广袤的森林和蓝天白云,与我们那里的阳光、沙滩、海浪相比,更加别具一格。”日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阿尔山市,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人工林,汇成绿色滔滔的人工林海,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给第一次来到兴安盟的广东省湛江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林春荣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阿尔山,不仅可以遇见童话般的美,还可以看到新中国林业发展的缩影。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森工企业——阿尔山森工公司成立。一批批开发建设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来,开山伐木、修路造桥,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木材。“林子总会砍完,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荒山秃岭!”为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早在1954年,阿尔山就开始大面积人工造林。林业局职工、家属,上到花甲老人、下至高年级学生,大家背着树苗,提着水桶,扛着锹镐,浩浩荡荡向荒山荒地进军。一年、两年、三年……阿尔山的沟沟坎坎、荒山荒地渐渐被绿色覆盖,茫茫大兴安岭南麓,“学生林”“母亲林”“希望林”随处可见。

  1992年,阿尔山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现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百万亩。1993年,自治区政府为阿尔山林业局竖起了一座几代人用血汗和生命铸成的“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上书几个大字:边采边造林山清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2012年上半年,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阿尔山林区又率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从此迈向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曾经,万千栋梁出林海;如今,护林植绿筑脊梁。截至目前,阿尔山林区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24万亩,森林蓄积47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阿尔山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天然氧吧”和大型“储碳库”。“这些年,阿尔山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林区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多了,时不时能看到驯鹿、雪兔、野猪,近一两年更是冒出来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动物。”(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林区工作了33年的管护员白玉华,见证了人工造林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可喜变化。

  阿尔山人民用生命、心血和汗水创造守护的“绿水青山”,也已成为他们的“幸福靠山”。过去的十年里,阿尔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了从200万人次到峰值500余万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创造了由千万到30余亿元的发展奇迹;旅游从业人数实现了从原来的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的长足进步。旅游产业推动了阿尔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林区百姓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阿尔山,走进景区。我们的生意更好做了,我的小吃部变成了‘大饭店’,腰包越来越鼓,别提多高兴了。”今年49岁的兴泉饭店老板刘力全,曾经是一名林业工人,2003年他和妻子在景区内开了一家小吃部。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现在刘力全家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承载着厚重的记忆,阿尔山正拥抱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十大魅力打卡之城”……眼下,阿尔山已然成为兴安盟一张亮眼的“绿色名片”!(记者 许文军)

【纠错】 【责任编辑:汤静怡 】
阅读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6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