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呢?还是河曲弯弯炊烟袅袅呢……”秋季学期开学伊始,采访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一小学的刘力老师时,她正在教室里讲老舍先生的《草原》,记者在走廊里清晰地听到了她悦耳的讲课声。
刘力老师在选课外书
刘力是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一小学的副校长,也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用28年的坚守和对乡村学生的关爱,诠释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
1995年,刘力怀着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来到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旗村小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她从教的28年里,有20年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她所挚爱的乡村小学。
凌晨起床,挑水、做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批改作业,再打着手电筒家访,这是刘力在红旗村小学的日常节奏。2003年,她升职为居力很中心校的副校长之后,她的足迹遍布了全乡16所村校,一天连听六节课、并评课,成了她的工作常态。短短月余,她听了一百多名老师的课,摸清了教学的底子。她结合课改初期,低年级识字量大,乡村孩子识字难的实际情况,带领低年级教师进行了盟级“兴趣识字的课题研究”,惠及全乡16个村校。2005年,她所在的学校作为乌兰浩特市唯一一所乡村小学,迎接了区级的小语整改的课题验收,学校被评为区级科研先进校,她也获得了区级科研成果奖。她撰写的经验总结《科研与课改相结合,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在2013年的全盟课改交流会上展示并获得了很多好评,她也被评为兴安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最让她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仅有走出乡村的愿望,还有返回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就像她说的,“在孩子们小时候种下一颗种子,去滋养它,时间久一点,就能发芽开花。”
2015年,刘力调到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一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课堂上,她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互动的谈笑声中收获知识。她的课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充实、节奏紧凑,还经常引入课外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为了帮学生克服羞怯心理,积极主动表达自我,她经常这样鼓励学生:“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你的回答可以不是完全正确,但一定要勇敢表达观点。”
她把现代教育家于漪的“真爱,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她是一个严师和朋友的结合体。她与书为伴,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生特点相结合,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在班级管理中,她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确立了团结、乐学、善思的班级奋斗目标,创建了“书香文韵”特色班集体,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思索”中创新。
有耕耘就有回报,刘力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盟级优秀中队辅导员、市级模范班主任、市级优秀党员等殊荣。(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