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北部,面积47.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万人,常住人口1.7万人,下辖21个行政村,是传统农业乡镇、蟋蟀名镇、大蒜之乡、文化强镇。
近年来,漕河镇积极探索实施“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统筹民生和乡村治理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组建“三扶”专班
聚焦困难群体增强服务组织力
在前期脱贫攻坚入户走访和后期防返贫监测中,漕河镇发现部分村独居老人存在就餐不便的情况,部分家庭因子女外出打工,老人成为“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无人看管。
为扎实做好服务“一老一幼”的工作,漕河镇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将专班就地转换职能,成立扶老、扶幼、扶困“三扶”专班。
专班定期组织民政、教育、妇联、关工委、医疗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商议、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全镇民生工作,实现了从服务系统建档的一小部分人到服务全镇特殊群体的有效覆盖。通过对困难群体帮扶、带动,切实做到由帮扶政策“输血”向“三人”队伍带动“造血”的平稳过渡。
建立“三人”队伍
激发帮扶热情增强服务驱动力
为了让民生服务工作走得更深、更稳,漕河镇积极组织各村“两委”组建本村明白人、热心人、带头人的“三人”队伍248人。
“明白人”从村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创业者、从事法律、会计、中介机构的就业者中,优选部分讲政治、有品行、懂政策的同志担任;“热心人”从红白理事会成员、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社会爱心人士中选聘;“带头人”从种粮大户、从商办企、农机能手、模范标兵中招纳。
通过支部引领、“三人”队伍带动、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帮扶队伍中来,形成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汇聚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设立“三扶”基金
汇聚各方力量增强服务可持力
漕河镇通过社会慈善、公益募捐等方式,建立“三扶”专项基金,有效预防脱贫户及困难群众因突发情况致贫返贫,保障困难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掉队。
政府把程序,企业管审核。“三扶”专项基金的使用,由镇“三扶”专班牵头,需当事人所在村居提出申请,专班人员入户核查,在确保信息真实的前提下,主持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论证,最终经镇级综合研判,确定是否动用“三扶”基金进行救助,每户救助金的标准由爱心企业联合审核确定,确保资金有序进入、安全着陆。
钱不经我手,困难即时帮。“三扶”基金不设实体账户,使用不需要经过财政报账程序,在动态确定受助群众后,各企业根据《爱心合作协议》按比例募集资金,直接救助到位,对政策外的即时性困难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兜底性关怀救助。爱心一对一,援助更精准。“三扶”基金的成立,使企业在爱心捐助时可以与困难群众直接“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救助,解决了政策性资助的盲区,实现了困难群体精准救助。
搭建“四个载体”
关照全面需求增强服务温暖力
漕河镇创新搭建多维民生服务载体,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医在“阳光医疗”。镇村联合卫生院推出“阳光医疗”服务,开展义诊义宣活动,宣传“关爱生命预防艾滋”“宫颈癌、乳腺癌科普小知识”等健康知识,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医疗环境。
食在“幸福食堂”。按照“党建引领、企业运营、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整体思路,盘活租赁闲置宅院,建设“幸福食堂”,为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集中就餐、上门送餐和其他娱乐服务,打造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的民生样板工程。
住在“希望小屋”。针对经济困难家庭8至14岁儿童,依托原有住房规划,并配备家具及学习、生活用品,把“希望小屋”打造成关怀到位的“爱心小屋”,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学在“六七”课堂。为解决在外务工人员无暇照看孩子、留守困难儿童在家无人辅导学习的问题,漕河镇管口村整合党建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场地资源,开设“六七”课堂,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敞开式集中课后服务,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
漕河镇强化各级责任落实,形成工作联动体系,建立“三扶”长效机制,实现了民生政策落实、邻里互帮互助、困难问题解决“三个到位”。“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务模式运行以来,与辖区内26家企业签订“爱心合作协议”,共募集“三扶”资金120.5万元,共发放三期19.8万元,救助政策外困难群体70余人。“三人”队伍积极参与政策宣讲300余次,带动就业79人,拉呱说事88件,志愿服务730次,发放防疫爱心包498个,参与建设、运营幸福食堂2家,如康家园1处,灯光篮球场1处,爱心小屋10家,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书写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闯出了推进民生工作提质增效的崭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