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干净的道路,生动形象的滇剧壁画、“党员保洁示范路”“党员管护绿化带”随处可见,滇剧是村民们流在血液里的文化,刻在骨子里的喜爱。
以前的石庄村因地处安宁市远郊,村民收入来源多为传统农业项目和土地流转金,村内虽然常年稳定,但村集体几乎没有经济收入。为破解发展瓶颈,2021年,新当选的石庄村“两委”班子准确分析村集体资源优势和短板弱项,深挖石庄村历史文化,致力于打造云南省“戏曲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将各类文化、农业、商贸资源组合起来,将各类人才组织起来,将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串联起来,将全体村民动员起来,共同进行村庄建设和治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商体教”“六位一体”品牌和“滇秀石庄”商标品牌,延伸产业链条,赋予集体经济灵魂和活力,助推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切实推动乡村振兴。
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筑牢发展之基
近年来,石庄村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和组织功能,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以“三治”融合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路径,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较大突破,村庄治理成效有明显提升。
石庄村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按照“整体覆盖、便于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全覆盖建立“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三级红色网格体系,把信息采集、便民服务、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工作统筹纳入,建立了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的区域网格。
石庄村党委作为第一层红色网格,领导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实施“三重一大”清单管理现在的石庄村,同时,村民每年都义务参与全村大小沟道疏通,党员网格员以实际行动带动了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
精准发力,向优提升推动石庄村“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使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通过这一网格体系,畅通上传下达渠道,落实群众需求、协调邻里纠纷、宣传政策法规、整治人居环境等,将党的工作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有效解决当前村级党组织管理体量大、任务重、抓不深、抓不实的问题。
文化铸魂 将“熟睡”的历史“唤醒”
石庄村深挖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引入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变文化软实力和人才软实力为产业硬实力。聚焦唐朝刺史王仁求故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两张文化“名片”,以文化浸润民心、以教化聚拢民心、文明引领民心。
石庄村将云南省“戏曲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治理的软实力,建立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传习馆,修缮多个历史古迹,打造滇剧巷、刺史巷等街巷,推进“戏曲+”系列项目,通过滇剧体验、滇剧餐饮、滇剧文创、滇剧文化进庭院剧场等,形成文化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
观看非遗戏曲表演
在云南省滇剧院和花灯剧院支持下,石庄村培育戏曲人才70余人,创作滇剧8部、花灯剧6个,成立了“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滇剧传习馆暨王润梅滇剧表演示范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云南花灯表演技能大师金正明工作室”,成立村级戏曲剧团,创作特色剧目,用传统文化形式让新时代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获得2023—2025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石庄村整合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围绕政策理论学习、环境整治、实用技术培训、文化服务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整治高价彩礼等村内移风易俗,实行“最美庭院”评比挂牌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星,引导村民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持续推进乡村善治有效衔接,乡风文明落地生根。
产业带动 发展活力进一步被激发
石庄村将多个主体进行组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抢抓发展机遇,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主导,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主线,科学规划了“一心两带八区一商”农文旅商体教“六位一体”的新发展布局。
石庄村打破农民自己选择合作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采取村党委与村小组党支部联合的形式,形成新时代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党委牵头抓总、协调各方和党支部广泛动员、具体落实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石庄村依托改革创新,实现资源最大限度整合,盘活闲置、零散、低效土地600余亩,逐步实现土地由农户零散种植向集体统一发展转变。经过与村民协商,石庄村将部分土地收回村集体,统一进行“二代红梨”种植和经营管理,石庄村党委与甸心村小组合作开展“二代红梨”品种改良,与塘子田村小组合作发展羊肚菌种植,与大石庄村小组合作建设“滇剧十宴”。
滇剧十宴餐厅
石庄村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决心,在安宁市率先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市级改革路演擂台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助推6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村民紧跟改革步伐,实现“一家一户单干”到“大家跟着集体干”的转变。石庄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创办7家村集体公司、2家子公司,搭建盘活乡村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平台载体,将区域内“碎片化”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整合,统一对接市场,通过与成熟的民营企业合作,多维度壮大村集体经济,开拓新的市场。
经济强基 盘活资源为乡村振兴蓄力
石庄村集体公司与多个外部企业合作开展食用菌种植、鲜花饼生产、桶装水经营配送等项目,利用滇剧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填补了村集体自营项目的空白。同时,石庄村深谙人才在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内”则发掘本村能人、大学生、文艺骨干、传统艺人,鼓励其回乡发展;“外”则邀请省内滇剧、花灯、红梨等领域顶级专家到村指导。人才的内培外引,促使石庄村农文旅产业发展驶入“超车道”。
同时,石庄村依托“菜篮子、花瓶子、果盘子、饼盒子”,成功打造“三地一屋一线”,即:建成鲜切花种植基地107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706亩、二代红梨种植基地207亩,以及鲜花饼屋、戏曲+农耕观光研学路线,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型到农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型的转变。
多年来,在县街街道指导和支持下,石庄村通过对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内外环境等的分析,同步推进农业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正是因为产业快速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坚定了与石庄村合作的信心;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跟着村集体前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