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24 08:15:59
来源:新华网

山东成武:年产百万对!竹灯笼点亮村庄好日子

字体:

  劈、刮、打眼、穿丝,竹子做骨架,经由编织、焊接、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竹灯笼古典别致,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在生产车间的架子上。“现在改进了工艺,造型更加多样,更加耐用。”“老师傅”吴相成一边给我们介绍制作工艺,一边在机器上打磨竹条,速度丝毫不减。

  吴相成是成武县汶上集镇徐海村村民,说是“老师傅”,但今年才是他做灯笼的第3年。吴相成跟随父亲做鸟笼近三十年,经营着一家竹木经销厂,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变化,订单量逐年下降。鸟笼和灯笼都属竹制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吴相成转型做起了灯笼。

  “刚开始做的时候就一两个品种,现在有纸雕灯、竹吊灯,有适合挂在屋内的工艺彩灯,也有适合户外的花灯,主要向重庆中山古镇、江苏常州等稳定合作商发货。”吴相成说。

  “相成,装好的拿过来了,你看看,再给我拿几十个!”在竹木经销厂,常常见到来拿灯笼材料的村民。随着销路逐渐打开,竹木经销厂吸纳越来越多的闲置劳动力。村民可以在厂里做工,也可以把打磨光滑的竹条带回家中组装,按件结算工资,这种灵活就业的方式,不仅工作时间自由,工资也十分稳定。

  现在徐海村有80%的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在从事竹编灯笼,年产量达到100余万对,每年从10月份开始迎来旺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来拉货的车辆经常在工厂门口排起长队。

  “现在订单量开始增加,我们准备抓紧把订单上的这些灯笼赶制出来。接着借助互联网开始线上销售,继续扩大咱工厂的规模,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吴相成说。

  如今,徐海村的灯笼加工产业有了更加精细的分工,有的村民专门制作灯笼骨架,有的村民专门承揽组装,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成型。这一盏盏竹艺灯笼,成为了刘海村的新名片。

  徐海村的灯笼加工产业也是成武县乡村特色手工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成武县在落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立足当地农民特色手造,突出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带动、能人示范、就地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各类手工艺品。从制作到销售,竹灯笼、藤编、黑陶等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产业链,留住了乡村的“老味道”,也点亮了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新图景。

【纠错】 【责任编辑:郭彦彤 】
阅读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0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