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金杭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白玉昆拿着安装好的马头琴,右手拉动琴弓,左手灵活地按弦,在双手的一开一合间,悠扬婉转的琴声从指间流出。这是白玉昆的工作日常,也是他与琴为伴十余年的缩影。
11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了系列人物纪录片《一见钟“琴”》。该纪录片通过纪实的方式,讲述了兴安盟科右前旗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白玉昆保护和传承马头琴制作技艺的动人故事。
白玉昆出生在科右前旗,自幼被爷爷和父亲的工匠技艺熏陶,对蒙古族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2003年,白玉昆在辽宁省沈阳市边打工边学习雕刻手艺与数控技术。在外打工的日子没有磨灭他对马头琴的热爱,2006年,白玉昆回到家乡寻找机会。他发现家乡的马头琴制作技艺仍是空白,想要买一把质量好的马头琴都很困难。于是,他凭借自己的热爱和雕刻手艺,投入到了马头琴制作和保护当中,打算尽己所能为传承这份文化事业出点力。
说干就干,白玉昆拿出积蓄建造厂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马头琴制作程序复杂,从选料到设计,从上色到调音,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白玉昆做出来的第一把马头琴根本无法使用,他的热情遇冷。虽然受了挫折,白玉昆却没有放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明白了制作马头琴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要懂得声音的传递。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白玉昆制作的马头琴终于达到了理想状态。
“白玉昆做的琴特别好,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以前我们这儿没有做马头琴的地方,得去外地买,现在方便多了。”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副队长李青海说。白玉昆介绍,由于马头琴采用纯手工制作,他虽然保证了马头琴的传统工艺,但难以达到规模。想要更好地推广,则需要不断地创新。为了改良工艺,白玉昆虚心请教、细心钻研,他把学习过的数控机床技术引用到马头琴制作中,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实现了自动化,提升了制作的准确性。传统的马头琴,在白玉昆的手中焕发了生机。
从手工制作到批量化生产再到高端化定制,白玉昆的制琴技艺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如今,白玉昆创办的内蒙古金杭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年产马头琴半成品可达15000把,成品1500把,成为自治区内80%半成品的供应商。
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没有让白玉昆学习和创新的脚步停滞。白玉昆出门学习、参加乐器展,结合小提琴的成熟技术,开发了能够站立的马鞍型琴箱,深受年轻演奏者的喜爱,并获得国家专利。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和著名歌唱家齐峰的造访,更让他的马头琴名声大噪,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地。
为了更好地宣扬马头琴艺术,白玉昆建设了马头琴音乐传承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建立了旅游文创车间,为周边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近年来,白玉昆还为科右前旗5个社区以及科右前旗第二小学、科右前旗居力很小学免费提供了近百把马头琴,并聘请专业教师为爱好者、学生教授马头琴演奏专业课。
走进白玉昆的生产车间,或悬挂或摆放着几十把马头琴。有些刚刚成型或是上过了第一遍、第二遍油漆;有些已经安装好,等待着最适合的演奏者。白玉昆的工作台上,散落着的工具、片片卷起的木屑,都在暗示着下一把琴的出现。白玉昆说,他还想做得更多、更好。(记者 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