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红色文化”薪火传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07 10:53:42
来源: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

科右前旗“红色文化”薪火传承

字体:

2024年,在科右前旗有一部火遍草原的情景剧,这部剧哭红了很多双眼,振奋了很多人的心。它就是科右前旗农牧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

这部情景剧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南方少年席海涛是如何融入草原、热爱草原,最后扎根在草原的故事。剧中宝音、诺日玛夫妇为培养这位“国家的孩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哪怕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辍学,也依旧坚持将席海涛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席海涛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这片草原,回报了党和政府。

“巡演70多场次,2万多人观看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故事发生地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的党委书记倪达胡巴雅尔说,该剧深情演绎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和守望相助的佳话。

从专业角度看,演员演技生涩,舞台布景简单,甚至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演员们在演出中表现的真挚情感补齐了这所有的不完美,让观众们亲历了那段历史,笑声、眼泪与剧情起伏同频共振。

“把故事中的人物演活,告诉观众在这片草原上发生的事情,感动我们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观众,再辛苦也值了!”情景剧中扮演宝音的演员那日苏激动地说,即便已经演出了70多场次,还是会让他心潮澎湃。

红色文化传播着信仰,替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诉说着历史,情景剧《半扇门板》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让观众重温那个时代,传播那个时代的精神。”作为情景剧《半扇门板》的主创人员梁立国表示,《半扇门板》取材于建立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的历史,讲述了人民群众拆下自家的半扇门板,抬着战斗中身中数弹的共产党员蒋弼仁前往王爷庙抢救的故事。“实地参观+沉浸观演+深入研学”模式的红色文化课堂,让人们跨越时空体会兴安精神。这部情景剧上演了100余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在科右前旗乃至兴安盟掀起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浪潮。

反映四位天津青年为兴安村发展奉献青春和汗水的《那年花开》、全景式展现蒙古族游牧文明以及札萨克图婚礼文化精髓的《札萨克图婚礼》、原创歌曲《科右前旗欢迎你》《心灵牧场》……干群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舞台剧,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再创新“慧”传播。

红色餐饮、红色研学、军事夏令营……科右前旗从潜在“富矿”挖掘“金疙瘩”,大力塑造和推广红色文化品牌,助推红色旅游日渐升温,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成功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上的重要点线。“一时一地”的红色旅游在科右前旗早已拓展为“随时随地”的全域、全景、全业态游,科右前旗已成为游客体验革命传统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成为游客了解科右前旗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的重要去处。

随着红色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科右前旗聚焦“以阿尔山为龙头、科右前旗为腹地”的旅游发展方向,依托民宿露营、杜鹃节、草原那达慕等项目优势,成功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等丰富内容,为乡村赢得发展优势突破点,将北疆文化的体验感“拉满”,凝聚起乡村花园、菜园、果园、游园和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合力,涌现出了巴日嘎斯台乡“红巴乡 绿庭院”品牌,带领11个嘎查村走上致富路;俄体镇粉产业、林果业及旅游业共同撑起的“一镇三品”,形成贯穿14个村的岭南岭北两条环线的生态产业集群;将边境草原游、城中草原夜游,“做一天牧民”牧户游、参观液态奶企业生产等文旅IP串联起来的乌兰毛都苏木,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完美融合,释放出发展的无尽活力,那达慕期间吸引22国游客欢聚“避暑旅游目的地”。

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已经成为科右前旗引领产业发展、带动旅游消费、增加群众收入的精神动力。(时秀霞)

【纠错】 【责任编辑:汤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