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杜鹃花开得太漂亮了,尤其是在蓝天白云下观赏杜鹃花,心情也舒畅了好多。”五一假期期间来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北京市民魏亮很激动,“虽然北京离科右前旗1000多公里,但是交通很便利,一天吃住玩人均消费也就不到300元,景色还这么美,太值了。”
位于科右前旗德伯斯镇馒头山嘎查的杜鹃岭,每年4月末到5月初数十万株杜鹃花绽放。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科右前旗举办了“以花为伴”“以花为媒”“以花修身”“以花为乐”的系列“花”活动,此外还增加了杜鹃花茶、杜鹃花型馒头和感应杜鹃花等全新的玩法,获得游客连连“点赞”。尤其是中国风、民族风、非遗文化等元素混搭起来的赏花活动,更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除了吃得放心、住得舒适、玩得尽兴,面对不同的游客需求,科右前旗想出各种办法留住游客的心。科尔沁镇平安村的番茄公社变着花样吸引游客。
走进番茄公社,随处可见番茄墙绘、番茄雕塑和以“柿”字命名的民宿房间等番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此时,科右前旗大坝沟小学正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番茄公社负责人齐晓景在为同学们介绍着如何制作花样馒头,孩子们一边交流、一边和面、揉面、捏花……不一会,面团就被做成了各种各样、颜色鲜艳的花样馒头。
大坝沟小学四年二班学生张曼说:“参加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知道蔬菜是怎么种的,还亲手制作了花样馒头,真是太有意思了。”
科右前旗基于地域的多元性,构建了“五育”融合的研学课程体系,打造了以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线路。察尔森青少年节水科技创新中心、番茄公社、孛儿只斤部落野狼谷等研学基地的打造,让孩子们在游中“研”,在乐中“学”,让旅途变成“行走的课堂”。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科右前旗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可“资源好”不等同于“旅游优质”。为了让游客能够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科右前旗围绕提高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加强旅游驿站、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修建了乌兰河至乌兰敖都26公里、乌兰毛都至金马鞍景区12.4公里的边境旅游公路,实现了重点旅游线路实现道路旅游标识全覆盖。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西坡、大乐之野、飞茑集、南岸、木亚等高端民宿品牌草原宿集的入驻,满族屯满族乡的牧民们也尝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满族屯满族乡牧民白萨仁家的草场就在草原宿集附近,2023年,看到游客越来越多,白萨仁在自家草场开办了牧家乐“苏道牧场”,没想到备受游客青睐,仅3个月时间就接待了游客6000多人次,营业收入20多万元。“现在生意很好,很多游客都想来草原体验牧民的生活,再过一阵儿子,等草原都绿的以后,游客还能更多。”白萨仁说。
科右前旗通过打造海力森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兴安伊利乳业前旗工业旅游园区、乌兰毛都草原风景区、黑羊山草原欢乐谷、城中草原不夜街等近20个旅游项目,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开发一批带得走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形成新的增长点,让游客“吃住行”更舒心、“游购娱”更愉悦。
近三年来,全旗累计接待游客总量达86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42亿元,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1万余人,间接就业5万余人。仅今年年初以来,接待游客72.93万人(次),旅游收入2.79亿元。
“科右前旗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以多样的产业融合拓宽旅游项目空间,发展草原游、乡村游、工业游等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让科右前旗的旅游从‘一时火’变成了‘一直火’。”兴安盟行署副盟长、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这样说。春赏百花、夏踏草、秋摘瓜果、冬戏雪,四季都有新看点。科右前旗独特的民族文化,富集的旅游资源禀赋,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旅新业态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讯员 于舰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