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紧盯嘎查村之间资源禀赋各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坚持“一盘棋”思想,大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资源最大化整合、要素最优化配置,逐步探索出“党建引领 飞地抱团 统建共富”新模式。截至目前,鄂托克前旗从无到有打造集体经济联合体25个,全旗68个嘎查村覆盖率达91.18%,2024年“飞地抱团”经营收益达1053.62万元,带动村均增收16.99万元,推动集体经济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符合鄂托克前旗实际的新路子。
村村联合:跨村飞地联建1.0 开启多地互飞之路
针对嘎查村资源利用松散低效、产业布局雷同无序、发展单打独斗等问题,鄂托克前旗镇村两级党组织主动打破村级行政区域壁垒,坚持组织引领、优势互补,采取“土地+资金”“强村+弱村”等方式,优化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打造形成以洪山塘村与三段地村联合建设的食用菌深加工及农畜产品仓储物流产业为代表的跨村飞地联建项目。坚持镇域统筹、整合资源,按照“镇搭台、村组建、企运营”的工作思路,推行“1+3+X”工作机制,即逐镇组建1家镇级产业发展公司,村集体以自然性资源、经营性资源、竞争性资源3种资源入股,广泛吸纳X个嘎查村股份合作社共同参与,形成镇域发展利益共同体。坚持以强带弱、多元合作,强村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带动弱村开展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指导等,如昂素镇沙日胡舒、乌兰胡舒等4个嘎查(社区)党支部联合创办饲草料加工厂,每年可消纳柠条1300余吨,为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镇镇贯通:跨镇飞地共建2.0 开辟均衡发展之路
为破解各镇间资源不均衡、产业不平衡难题,鄂托克前旗强化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探索“包联部门搭台+村企唱戏”发展集体经济思路,推行“部门联村、镇领导包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机制,建立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立足各镇发展定位,开展资产资源“大起底”,梳理项目在土地、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欠缺,谋划二产带动一产、一二三产融合等优势项目,全面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强化跨镇协作、多元发展,合作方式从资金、资产、土地入股向劳务、技术、管理入股等转变,合作领域从发展种养殖向农畜产品深加工、综合性服务等延伸,如敖勒召其镇联合上海庙镇将活畜交易市场发展为集牛羊肉、奶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定点市场。
全域推进:旗域飞地统建3.0 开创企地联合之路
直面旗内产业项目发展“卡脖子”问题,旗委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引进域外企业、联动高等院校,推动集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更大范围联动。
一是做好企地“联姻”,积极招引行业领先企业、大型央企等,推行“国企联村”“村企共建”合作模式,如引进陕西太乙集团与敖勒召其镇共建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构建起“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做好校地“牵手”,着眼全旗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升级、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实行“揭榜领题”“校地合作”,建成“校地合作”基地3个,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3人,吸纳、培育各类乡土人才712人,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绒山羊增绒、柠条等特色产业培育方面科技含量,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三是做好政策“护航”,制定全旗集体经济5年发展规划,出台项目用地保障、税收减免、金融支撑等举措,建立集体经济奖励创收制度,建设4个镇级和22个嘎查村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持续规范嘎查村“三资”管理,护航嘎查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党建引领下,全旗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形成了同频共振、良性循环的生动局面,构建起了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在做大集体经济蛋糕的同时,更激发了农牧民参与集体经济管理与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不与民争利、延链补链强链、社会效益好的集体经济项目,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基层治理决策中来,群众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基层自治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村民对嘎查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