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选编|雨后生活:以数字之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17 09:05:21
来源:新华网

2024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选编|雨后生活:以数字之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字体: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之力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雨后生活服务(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雨后生活)以“服务带动流通,让数据产生价值”为理念,研发“合美乡村”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嵌入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之中,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文化铸魂、治理协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更为可贵的是,为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雨后生活坚持开放共享原则,将该平台永久免费向村民开源。

从广西德保县到湖南湘西,雨后生活以数字技术打破城乡资源壁垒,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长效赋能机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让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语”,更彰显了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力量。

以数字治理破题:从“信息孤岛”到“治理样板”

乡村治理的长期痛点在于信息闭塞与治理效能低下,广西德保县那造村曾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挑战。雨后生活在那造村创新打造“智慧党建+数字治理+村民共建”模式,通过“合美乡村”平台实现党务、村务、服务全流程线上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治理样板。

智慧党建提效能。那造村借助平台对党组织结构线上化、三务公开透明化,并通过“党群服务日志”板块记录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工作动态,形成“线上留痕、线下落实”的闭环机制。村民可实时查看并参与监督与建议,极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党群共治”的新格局。

村民说事解难题。“我在平台上反映‘进屯路通往家门口小路没有路灯,出行不便’的问题,今天县、镇、村干部和桂林银行已经来核实解决了,感谢!”那造村梁阿姨说。村民说事功能为民意反馈打通“最后一公里”,村民通过平台实时反映民生诉求、建言献策,村委与政府部门联动响应,推动问题高效解决。从公共设施建设到相关证明办理,数字化平台缩短了办事链条,降低了村民的沟通成本,更通过全程留痕的数字化档案,保障村民知情权,促进村务管理规范化。

村居动态聚乡情。村居动态内容丰富多元,成为了村民情感联结的数字化纽带。借助这一功能,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乡村美食美景、乡情乡事以及日常见闻,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乡情社区,共同编织专属各村的紧密“村友圈”。对外出务工者而言,能通过平台与家乡亲人实时互动,既缓解了乡愁,也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视角与新资源。

以文化传承铸魂: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需铸魂。雨后生活深知文化赋能的重要性,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保护与乡土文化从“静态留存”向“活态传承”转变,让传统文化成为联结情感、驱动经济的纽带。

四十八湾村苗绣非遗传承人向春香奶奶的技艺,被记录至平台,打造“数字文化基因库”;具有千年茶史的国茶村借助VR技术打造“云上茶文化博物馆”,古茶园、陶艺古窑、七星古井等场景实现全景数字化;吕洞村上传苗家接龙、巫傩绝技——上刀梯等传统民俗,尽显神秘湘西独特魅力;那造村村民通过平台记录壮族山歌、壮族高山流水迎宾仪式等特色活动,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从非遗文化到乡风民俗,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从“历史记忆”升华为“社群共识”,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

以共生共荣绘景:共建数字生态,共谱精彩篇章

目前,雨后生活已在广西百色、湖南湘西、湖北黄石、江西上饶等多地开展数字乡村落地建设,成果显著,受到地方政府广泛好评。雨后生活用实践印证,科技企业的核心使命在于以技术犁铧深耕社会需求,以责任为基石托举民生福祉。

未来,雨后生活将以“合美乡村”为支点,秉承“一村一平台,村村数字化”理念,从强化技术迭代、深化生态协同、践行惠普初心三个维度深化布局,撬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共同绘制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现代乡村图景。

【纠错】 【责任编辑:汤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