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全面落实“人才鄂尔多斯”部署,大力推进“人才强旗”工程,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设项目,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引领三年行动,探索形成了符合鄂前旗乡村产业发展的“三级三段”乡土人才全链条选育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顶层设计、政策先行 激活创新创业动力引擎
以政策创新作为吸引集聚乡土人才的突破口,构建起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1+1+3+N”人才政策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农牧业领域施展才华。横向上,旗级层面制定出台1个规划、1个政策,同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分领域出台3个方案。纵向上,围绕全旗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印发旗、镇、村三级“马兰英才”评定管理办法等N项配套支持政策。
系统布局、搭台借势 丰富成果转化应用场景
围绕农牧业产业布局,按照“一心四链多点”思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横向上,构建“产业基地—工作站—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化服务平台”全链条平台体系,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纵向上,构建“旗—镇—村”三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旗级层面抓统筹,统筹调度镇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镇级层面抓产业,在4个镇产业集聚点上建立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鼓励各镇与各大高校院所进行合作,集聚专家智力资源,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提升科技含量。村级层面抓服务,在产业点上建设22个村级乡土人才工作站,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引导、联系、支持和服务力度。
横纵结合、链条选育 营造近悦远来创新生态
依托旗镇村三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推行横向上聚育用三段衔接、纵向上旗镇村三级联动的“横纵”融合“三级三段”全链条培育模式。聚才储能阶段。建立自下而上的乡土人才数据库,以“3+3+2”能力提升为一个培养周期,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育才选能阶段。旗镇村三级联评“马兰英才”、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培育评选“四型七类”乡土人才,对获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扶持。实施人才振兴“双百”行动,激发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用才赋能阶段。实施乡土人才“三纳入”,优先推荐具有“三带”能力的乡土人才申报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开展跨区域人才系列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通过一系列举措,鄂托克前旗在乡土人才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因势利导“施策”
实现人才集聚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配套“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三个方案”,将乡土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考核内容。近三年,累计投入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经费1320万元,柔性引进农牧业领域专家教授39人,聘请乡村振兴智库专家11名,评选旗镇村三级“马兰英才”265人、团队43支、基地21个。
坚持因地制宜“搭台”
实现技术创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各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与高校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技术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例如,依托旗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先后成立了智慧农牧业服务中心、教授工作站、智慧农业实验室。其中,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可对土壤进行30多项检测,常态化服务农户60余户,节省水肥药成本10%以上。
坚持因材施教“育才”
实现乡土人才由“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
三级乡土人才数据库共吸纳“土专家”“田秀才”702人,同时,分类组建实用技术、牛羊养殖农技等服务队42支。依托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常态化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理论培训、技术指导不少于40期,组织乡土人才赴外地学习交流10余期,参与培训500余人次。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优秀教师、医生等405人,开展服务基层活动1000余次,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近年来,优秀乡土人才累计获评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达才17人,吸收为预备党员或积极分子11人、纳入嘎查村后备干部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