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村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由瓦子村与高岗村合并而成。曾经,这个小山村发展平平,人口稀少,一直在积极探寻自身发展的突破路径。经过长期不懈探索,如今的高岗村凭借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实践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山村,成功蝶变为乡村治理的典型范例,走出了一条从环境改善到全面发展的振兴之路。此次乡村振兴调研行走进高岗村,深入挖掘其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总结形成的“高岗模式”。
村民做主 垃圾分类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2018年,面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围城困境,村“两委”深知,要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垃圾是自家产的,得自家管”成为全村共识。村民们共同商议出 “谁产生、谁分类、谁负责”的朴素规则,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四大类。厨余垃圾入化粪池或喂畜禽,可回收物自行变卖,有毒有害垃圾由农资店定点回收,建筑垃圾拆解再利用。
为让制度落地,村民们决定每户每年缴纳100元垃圾处理费(弱势群体免收),这笔资金连同村集体补贴一起,用于聘请保洁员和清运支出。缴费机制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家主动监督垃圾分类情况,形成了“人人都是管理员”的监督网。曾有外来调研者感叹:“这里见不到垃圾桶,却处处干干净净。”
创新机制 小举措撬动大变革
高岗村的垃圾分类藏着很多“小办法”。每周六凌晨,清运车会准时出现在集中投放点,天未亮就完成全村垃圾清运。这种“每周一次”的清运节奏,促使村民在垃圾处理的源头做好分类。特别是在三伏天,像西瓜皮等垃圾若不及时处理会腐烂发臭,久而久之,村民们自然养成了即时分类的习惯。
据统计,严格分类后全村垃圾量减少60%,一家三口一周仅产生一袋垃圾。曾经垃圾遍地的村道变得整洁,沟渠里的漂浮物消失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种“源头减量、村民自治、长效管理”的模式,让这个经济薄弱村用最低成本实现了环境蜕变,吸引各地前来学习。
路径升级 从垃圾分类到全面振兴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高岗村的“高岗模式”也从最初的垃圾分类 1.0 版本,升级为基层治理的2.0版本。在2.0版本中,更加注重村民自治,所有村级事务,从文化活动的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到扶贫济困等工作的开展,都由老百姓说了算。村民们发现,只要大家齐心商议,村里的事都能办好。
这种“村民说了算”的治理模式,让村庄活力全面迸发。闲置农房改造成“绿色生活文明实践站”,内设闲置物品漂流站、创意工坊和智能回收站;道德积分超市里,垃圾分类、公益服务等行为可兑换生活用品;曾经的荒地种上了经济果林,乡村旅游也悄然兴起。
如今的高岗村,不仅保持着“不见垃圾桶却处处洁净”的清新模样,更因群众参与的治理活力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实现了从环境改善到产业发展的跨越。
高岗村通过垃圾分类“小切口”,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小山村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垃圾分类这把钥匙,正打开着乡村治理的无限可能。
自2023年起,新华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收到全国各地近1200家单位报送材料,我们提炼总结案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宣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已启动,此次征集时间于7月22日至11月30日,欢迎各地、各单位积极选送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