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两项政策形成“技术赋能+机制保障”的双锚点,为基层治理减负、提效的数智化转型指明方向。
北京市常营地区办事处积极推动辖区社区应用“智慧居委会平台”(新华社区通),以数智化手段为基层组织减负提效。住欣家园社区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在一户一码、居民诉求处置、物业联建共治、社区台账数据采集等关键场景探索形成了有效模式,切实为基层减负、为治理提效。常营地区的实践与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高度契合,既印证了已有成果,也为基层治理减负提供示范样板。
走进住欣家园社区,二维码已经成为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便捷纽带。居民们把一户一码称作“身边的居委会”,因为只需扫码,就能随时随地直接找到社区组织,第一时间建立起与居委会的微信消息通道。依托人工智能的分流机制,居民的咨询类问题由机器人即时应答;遇到复杂问题,系统会自动转接至包楼社工处理;若是投诉事项,社工则在智能工单系统直接派发给物业的相关责任人在线处置。整个过程全程留痕、透明可追溯,既减轻了居委会的重复性工作负担,又让诉求办理更高效,居民反馈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
在住欣家园社区,人工智能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治理日常的“数字助理”。智慧居委会平台以AI智能座席作为前端助手,自动应答并识别转派居民诉求,实现7×24小时在线响应;在重大和突发事件中,可减少95%以上的重复性工作。通过RPA机器人自动同步物业门禁、停车等系统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彻底告别了“爬楼敲门入户采集居民数据”的传统方式。AI助手还在法律咨询、议事纪要生成、民情日志管理等场景中提供辅助,持续拓展治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住欣家园社区书记王磊介绍说:“借助智能平台,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消防隐患、电梯故障等问题,社区的投诉量已经大幅下降。”
平台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社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聚焦居民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反馈,居民诉求的处置实现了在线透明,与物业的协同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都有了大幅提升。居民扫码随时随地就能联系到居委会,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反馈,满意度显著提高。
此外,智慧居委会平台能力正在覆盖社区治理、物业服务和居民服务。平台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将与社会第三方生活服务平台及物业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不仅推动社区治理数智化,也让社区居民服务管理实现在线化和智能化。
“数智化技术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全社会数字化普及的大势所趋,也是对国家政务数字化转型要求的贯彻和落实。未来,我们将继续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更加智慧、宜居的社区。”王书记表示。相比于传统政务数字化项目投资建设的模式,智慧居委会平台采用“服务订阅+个性化定制+持续迭代”的方式,更适合社区组织差异大、变化快的特点。项目投资建设制模式在社区层面往往“验收即停摆”,不适应社区治理的长期性和动态性。而智慧居委会平台在服务期内提供免费个性化定制和持续场景扩展,紧贴社区治理的变化和个性需求,持续更新和演进。这种机制为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重要路径。
当前,在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基层减负政策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基层治理数智化转型正处于突破瓶颈、深化实践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认知固化与技术协同的双重挑战。基层减负绝非单纯依赖技术工具的“单兵突进”,而是一场关乎认知习惯、工作模式与机制体系的系统性组织变革。数智化赋能基层治理,核心在于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技术创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新技术真正转化为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
这场基层数智化转型,本质上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变革”。它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与制度化保障,通过街乡或区级的统筹部署、考核激励等制度来破除认知和执行阻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造力,鼓励社区结合实际探索“AI+网格”“数据+服务”的特色路径。唯有将政策刚性与实践柔性有机结合,推动“人工智能+治理”从“试点探索”走向“规模落地”,才能让技术红利持续转化为基层工作者的减负增效实效,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