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是中华古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纹样纷呈,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名扬五湖四海,蜚声世界各地。2006年5月,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刺绣技艺进入首批国家级保护的非遗保护名录,是因其作为传承悠久的传统技艺的创造性价值,蕴涵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及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该技艺后继无人的临濒危困境决定的。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历史认知、艺术审美、科学知识、社会及借鉴多种价值,以及非遗传承人主体作用的认知,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苗族传统刺绣技艺已摆脱后继无人、濒危境况,实现了良性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正走向新时代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传承之路。
为了摆脱濒危境况,贵州省人民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推行、社会积极参与的保护体系,切实采取多维度、多样化的丰富措施,落实履约责任,稳步扎实地推进保护与传承的各项工作。政府保护经费投入迅速增长,实施了建立传承、展览、研究、档案保护机构,建立苗绣技艺传承村、传承馆、工坊和苗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苗绣技艺实践课进校园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是苗绣保护的牛鼻子,现已建立以传承人为主的传承体系。传承人创造、掌握、承载着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脉络,非遗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最终由他们来完成。每个时代的每一位苗绣传承人首要继承苗绣技艺与文化传统,同时,所处时代审美风格演变、新材料、新科学技术等,这些影响会被传承人融入其项目的生产和创造中。截至目前,苗绣的国家级传承人5人,是绣类传统技艺或传统美术中人数最多的代表性项目;省级传承人10人,各市(州)级传承人10人。如今,贵州省会苗绣技艺的妇女近10万人,各级传承人除了延续传统母女、婆媳、师徒的传承方式外,也以国培、省培、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教育等方式传承。传统苗绣技艺进校园实践课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已过万。贵州省凯里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学院四所国培计划高校,已经开展近20期苗绣研培班,培养近2000余名传承班毕业学员。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的苗绣技艺大专、中专、高职学历教育,已培养数百名具备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新型苗绣技艺持有者。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演进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更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深切地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维度价值。被古人誉为“卉服鸟章”的苗族染织绣技艺,苗绣技艺是核心之一。权威词典《辞海》把苗绣列为第五大名绣,著名艺术家刘海粟称赞其为“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线比之,难以免俗。”苗族支系繁多,苗绣绣法复杂。如历史悠久的平绣、世界罕见的锡绣、闻名海外的挑花、以细腻著称的破线绣、以红色闻名的红绣、以绸布为主的堆绣、反面绣正面看到数纱绣、具有浮雕美感的打籽绣和辫绣、独具特色的双针绣等等。苗族妇女绣花技法高超,因而被乔晓光高度赞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妇女都善于刺绣,水平最高者,我认为是苗族,堪称第一。”据统计,苗绣有上百种图案,主要包括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和表现生产与生活、自然界现象、汉字符号等纹样。这些纹样在不同的苗族支系苗绣中,又细分为不同形象。不管是抽象地表现自然万物的图案,还是形象地反映环境情境的图案,刺绣手法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韵悠长。尤其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几何纹样,形式奇特,意象无穷。
虽然传统技艺苗绣同其他非遗传统工艺一样,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传承保护、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但苗绣历经十五年的传承保护,今天展现的发展趋势头良好,令人欣喜。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地方政府主导推进、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社会各界在积极参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系过程中创造的经验,值得作为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模式借鉴和学习。(姚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