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高原饲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30 09:14:56
来源:新华网

青海玉树:高原饲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字体:

进入冬季,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迎来了“换装季”,从夏季一眼望不到头的满眼绿色,到如今的银装素裹,不仅生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草原上的畜牧产业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玉树州称多县属三江源腹地,这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畜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饲草料短缺一直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冬天是玉树牧民最头疼的季节,高原入冬早,开春晚。10月份草场就被大雪覆盖,牦牛觅食难,不断掉膘,遇上雪灾成批冻死饿死。传统的“靠天放牧”,让牦牛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循环。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摆脱对天然草场的过度依赖,实现草畜平衡。称多县以“飞地经济”为载体,建设万亩饲草料基地,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州内外种植、万吨饲草采购存储加工、扩大“圈窝子”种植规模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果。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玉树州饲草料不足、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促进了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高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饲草料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称多县在饲草料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通过建立多个大规模的饲草基地,不仅提高了当地牧民对饲草料的自给能力,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饲料资源。

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是个纯牧业村,地广人稀,这里的村民以前仅靠自己家的草山养牛养羊,勉强养家糊口。2016年,十一村办起了专业合作社,村里72户291人入股合作社,整合牲畜、整合草场,开始踏上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之后合作社产生效益开始分红,入股的村民一个个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十一村的村“两委”明白,只有依靠特色才能走出新路子。村干部带着村民划分四季草场,按照集约化方式生产和经营,对草场进行划区轮牧。又对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牲畜结构调整、科学养殖、良种补贴、融资贷款、多种经营进行详细规划,制定方案。

2024年12月,玉树州相关负责同志带队前往称多县开展评估工作,深入调研农牧业领域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成果。这些年,称多县积极探索现代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合作社模式,实行四季游牧,推行“放牧+补饲”举措,创新引领全州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中,称多县经过大胆创新和勇敢实践,摸索出了“白龙模式”“珍秦经验”和“称多做法”,成功将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融合,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如今,珍秦镇饲草料储备库2400平方米的库房和占地10亩的院里,堆满了优质饲草,这是为防灾保畜工作而进行的充分准备。同样,在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沟饲草基地库里院内也整齐地堆放了成捆的优质饲草,成为全州饲草储备调运的中心站点。称多县在依托本地饲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助周边兴海、湟源、石渠地区饲草产业发达的实力,建立内储外购模式,“飞地”种植饲草18万亩,护航全州抗灾保畜工作。

此外,在科技赋能方面,称多县通过积极引进高产、耐寒、耐旱的优良牧草品种,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收割、加工技术,实现了饲草料生产的高效化、规模化。同时,依托青海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开展牧草育种攻关,通过优良饲草品种试种推广、菌草联用促生长、适度集中科学补饲,为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农牧产业健康发展、适当补饲适时出栏、农畜产品生产力提升、玉树牦牛产业富民、走好“绿色、有机、高端”的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在绿色发展方面,称多县通过推广科学养殖、合理放牧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同时,饲草料种植基地的建设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纠错】 【责任编辑:汤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