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和德国等地的近百名企业代表,于近日相聚在德国斯图加特,共同出席了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上的“绿色出行”分论坛。
分论坛承办机构巴登符腾堡中德经济协会的代表介绍说,中欧两地都明确提出了能源转型和降碳减排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欧企业在绿色出行领域展开合作能为双方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
德国巴登符腾堡能源公司出行事业部负责人罗尔夫·科尼普拉兹博士说,对照欧洲的减排目标按行业进展来分析,目前交通行业是唯一落后于减排阶段目标的。他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起步早,发展迅速,渗透率高,中国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当前制约德国以及欧洲绿色出行发展方面的一些产品和技术,例如快速充电桩等,其实中国都有,德国需要的就是把这些技术应用于当地市场。只有开放的贸易才能促进市场快速发展。”
近日,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绿色出行”分论坛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马贤卿摄)
广州市黄埔区设立在欧洲的投资促进机构代表菲丹·侯赛尼总监认为,在绿色出行方面,电动汽车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另外自动无人驾驶也在黄埔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她认为德国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更加开放,参考中国的一些做法加速推进绿色出行发展。
潍柴集团副总经理、驻欧洲首席代表孙少军介绍说,该公司一方面通过研发大力降低传统发动机的排放,目前产品均可满足欧洲第六阶段排放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从15年前就开始积极从传统的动力系统转变到新能源动力系统,如今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他介绍,目前潍柴在欧洲的销售已经占据集团相当份额,潍柴欧洲发展的案例充分说明中欧双方在绿色出行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
NTT数据公司的中国汽车业务部总监陈楠(音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有助于推动欧洲的绿色转型,不过双方产业界也有一些分歧。“如果各方始终着眼于困难和挑战,那么面临的问题可能反而越来越多。假如双方能转变思路,一起探讨双方如果能优势互补,当前欧洲面临的绿色转型挑战可能会迎刃而解,这也是中欧行业人士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博泰智联的业务总监张安迪说,得益于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这家以开发自动驾驶软件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业务增长同样迅速。如今,该公司服务于30多个汽车品牌,分布在70多个国家,知识产权申请数量来说公司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欧在绿色出行方面具有广阔合作前景。
SET管理咨询公司联席合伙人托马斯·斯帕尼说,近年来,人们的ESG意识显著提高,很多企业都根据自身业务设立了ESG的目标。特别是涉及到国际合作层面,ESG也为不同企业提供了相同的沟通语言。
马夸特管理咨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合规主管克拉拉·穆勒指出,一个好的ESG战略应该是拥有全球视野。尤其是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在践行ESG时更应该拥有全球化思维和本地化执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