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的效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面临着服务需求多元化、治理任务精细化的新挑战——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治理效能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成为各地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北京市朝阳区住欣家园社区积极探索数智化治理新模式,以新华社区通“一户一码”数字化平台为重要抓手,创新构建精准高效的居民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治理从“接诉即办”的被动响应向“未诉先办”的主动作为升级,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供了生动样本和有益借鉴。
治理模式跃迁:从“接诉即办”迈向“未诉先办”
“以前处理12345热线工单,仅核实居民信息就要耗费大半天,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却难以根治。”住欣家园社区书记王磊表示,传统治理模式下,因缺乏数据关联分析,居民诉求与家庭背景信息难以形成有效关联,导致小区内各端信息传导不同频。这种数据孤岛现象不仅造成资源重复消耗,更使共性问题的识别与解决错失最佳时机。
如今,住欣家园居民门口张贴的专属二维码,成为了连接社区与家庭的“数字纽带”。居委会通过新华社区通“一户一码”建立了动态民情数据库,居民扫码提交的诉求直接关联后台智能化系统,并与社区台账进行数据绑定和比对,助力社区精准掌握居民诉求的历史和全貌;同时,利用算法模型生成诉求热力图谱,便于社区精准识别高频问题。数据显示,平台运行后,居民诉求平均响应处理时间缩短至1.5小时,较传统模式提升4倍。
“楼道灯坏了扫码报修,半小时就收到了回复,当天就换新的,还收到了反馈的维修照片。”居民陈阿姨对于“一户一码”的使用体验,折射出新型基层治理效能的跃升。数字化档案实现的“诉求生命周期”管理,让社区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预判。去年雨季前,平台通过分析20户居民的漏水反馈,提前协调检修公共区域防水层,使相关投诉量下降80%。
信息触达革新:构建精准高效双通道机制
“微信群内信息流转迅猛,社区通知常被淹没。”这是许多社区面临的共性治理难题。针对该问题,“一户一码”机制通过居民扫码与社区建立微信连接,形成“诉求通道+通知通道”双通道融合结构:居民在家门口可随时扫码反馈问题,大模型机器人7×24小时辅助应答,复杂问题自动转社工人工处理,实现“居民找组织”即时触达;社区也可通过微信私信方式向居民精准推送通知,确保“组织找居民”信息直达。在实际应用中,双通道协同运行的触达率超过95%,远高于单一依赖微信群或公众号连接居民的方式。
平台搭载的智能应答系统展现出强大的服务能力。系统知识库基本覆盖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常见问题等17大类、300余小类的标准问答。据数据统计,机器人应答准确率达85%-90%,对明确语义的问题准确率较高。针对复杂诉求,平台则自动转人工,形成“智能应答打前站、人工服务兜底线”的协同机制。“分不清是机器人还是真人,回答得又快又准,我还以为就是真人在回复我呢!”居民陈阿姨的评价,印证了机器人工具辅助方式的成熟。
协同机制突破:闭环工单打通社区物业壁垒
单元门损坏、空调管道漏水等社区物业问题,是社区治理的“高频问题”。社区书记告诉记者,12345投诉件90%和物业相关。如今,住欣家园创新实施“网格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治理模式,通过将社区科学划分为4个责任网格,并依托“一户一码”平台实现诉求工单的精准流转与闭环管理。为提升工单处理效率和效果,社区推行网格员与物业工作人员“结对子”的协作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熟悉社情民意与物业人员专业技术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理合力。
“现在平台派单信息完整详实,居民上传的现场照片一目了然,省去了反复沟通确认环节。”北宇物业项目负责人李天兵说,简单问题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复杂故障也能明确时间表。更关键的是,处理进度实时可见,完工后还需上传佐证照片,形成“受理—处置—反馈—整改”的闭环。这种实时留痕的工作方式不仅让居民安心,也减少了沟通矛盾。
自该机制运行以来,住欣家园社区工单响应更迅速、处置更精准,居民诉求得到高效回应与妥善解决,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物业相关投诉量从93%降至60%以下。“以前投诉后总担心石沉大海,现在有响应、有反馈,心里特别踏实。”居民的真切感受,彰显了数字化治理带来的信任提升。
新华社区通“一户一码”的价值不仅在于治理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其构建起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生态。平台对特殊群体进行标签化管理,独居老人、残障家庭等信息一目了然,社区可提供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即使工作人员更替,数据也能无缝交接,避免服务断档。
这种数字化转型,正推动基层治理从“集合式”向“精细化”转变。通过分析诉求数据,社区发现周五下午活动报名激增,便及时增开场次;快递小哥网格员上传的电梯故障照片,触发平台自动预警,维修人员10分钟内就到场处置。“不是居民没诉求了,而是我们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社区书记的话,点明了“未诉先办”的精髓。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住欣家园的新华社区通“一户一码”实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技术赋能打破服务壁垒,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代刘敏 刘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