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乡村振兴案例成果回顾 2025年征集工作火热进行中-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5 10:41: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乡村振兴案例成果回顾 2025年征集工作火热进行中

字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来,中国乡村在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级媒体,新华网致力于发掘和传播“三农”领域可复制、可推广、有创新、有成效的典型经验与成果案例。自2022年起,新华网启动“乡村振兴案例征集”活动,梳理展示乡村振兴实践探索,集中展现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发展新模式,让更多人见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三年来,我们共收到全国各地近1200家单位报送的3800余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回看这些实践案例,更能感受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显著变化。深入分析这些案例,还能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启发。

科技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三年时间,近4000份案例,集中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正成为激活乡村动力、优化乡村治理、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

科技创新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数据、算法、智能装备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如,丰农控股在报送的案例中提到,其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柠檬产业打造的基于全要素大数据的农事方案智慧决策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的全程智慧化管理和精准农事管理;淘天集团以高品质即食猕猴桃为切入口,通过数字化打通种、产、供、销全链路,促农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国产猕猴桃产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更“顺畅”。在做优第二产业方面,科技创新赋能可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当地为发展“鱼丸”产业,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实施以海洋食品研发为主的应用性科研项目,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新产品,推进鱼丸产业提升和产品升级;在做活第三产业方面,通过数字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助力培育新消费业态。重庆市合川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电商直播新业态,已打造农副产品直播基地25个,培育“三农”网红人才50余名,带动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0%。

科技让乡村治理更“科学”。从广西德保县到湖南湘西,雨后生活服务(杭州)有限公司以数字技术打破城乡资源壁垒,其研发的“合美乡村”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不仅缩短了办事链条,降低了村民的沟通成本,更通过全程留痕的数字化档案,促进村务管理规范化……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充分表明,通过积极构筑数字化基础设施,发挥“平台”在民情沟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便捷优势,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既能大幅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能增强村民们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让振兴“真实可触”,让发展惠及万家。

因地制宜 推进乡村振兴

只有尊重发展规律,立足乡村实际,挖掘特色资源禀赋,才能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向实向深。

破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乡村文化挖掘。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正是其中最深沉的力量与永远搬不走的“发展富矿”。“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用文化叫醒‘沉睡’的千年时光”,客流持续攀升且启示鲜明:深入挖掘提炼乡村特色文化优势,让文化精神与情感“活起来”;瞄准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正是让“乡村热闹起来、产业兴旺起来、农民富有起来”的有效路径与重要引擎。

破题的关键之二,在于“两山”理念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因地制宜”的科学思考与生动实践,正成为乡村沃野的共同践行,深刻改变乡村振兴的发展底色。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石堰村依托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天然优势,规划出5公里长的浪漫乡村爱情路,用田园风光绘就人流如织;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作为岭南盆景之乡,近年来大力发展盆景苗木传统产业,实现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宝”的发展蜕变……“两山”理念的实践充分证明,因地制宜,振兴可期。

新农人忙 提振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农人”回乡理想同频共振、繁荣共生,鼓励他们用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与热情浇灌希望的田野,让他们“能安下心、能挣到钱、能实现梦”,是激活乡村人才队伍澎湃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再上层楼的关键。

加大政策倾斜,助其安心创业。在精细化引才的基础上,要强化落实包括融资、用地等经营性扶持政策倾斜,帮助他们降低创业“试错成本”。同时,尽力解决其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和就医、出行等重点关注的问题,让“新农人”们可以轻装上阵,更加聚焦用新点子、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助其更懂乡土。很多“新农人”遇发展困境,主要在于“空有想法、不懂乡土”,难以实现理念与实际有效结合。对此,当地可常态化组织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外出观摩和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新农人”系统学习所涉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趋势。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报送的案例介绍,近年来该旗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以“3+3+2”能力提升体系为一个培养周期,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

让科技创新在乡土间“兴起来”,让特色产业在岁月里“活起来”,让奋斗理想在田野上“燃起来”,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让每一个案例折射乡村未来的发展潜力。

新华网乡村振兴的案例征集推介工作并非“完成式”,而是持续深化的“进行时”。近期,新华网“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工作已正式开启(详情可见),并同步启动「5年过渡期“三农”工作成果图谱」的绘制工作(详情可见),期待以图谱的形式,生动、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乡村变迁。欢迎各地、各单位积极参与并选送优秀作品。

详情可咨询:办公室 010-88050395;贾老师 18611735211;秦老师 18710126133。 

【纠错】 【责任编辑:代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