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助力全景展示、真切感受中国乡村发展的5年巨变,自2022年起,新华网启动“乡村振兴案例征集”活动,三年来共收到全国各地近1200家单位报送的3800余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深入再盘点,启示更鲜明:必须因地制宜走特色振兴之路。只有尊重发展规律,立足乡村实际,挖掘特色资源禀赋,才能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向实向深。
做好文化挖掘与创新表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正是其中最深沉的力量与永远搬不走的“发展富矿”。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报送案例显示,近年来该地深入挖掘在地文化优势,用文化叫醒“沉睡”的千年时光,使得过去寂静的“空心村”一跃成为客流鼎沸的“网红村”。
因地制宜用好“文化”这张牌,让文化精神与情感“活起来”,关键还在于瞄准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创新表达”。例如,贵州省荔波县通过梳理各村蕴藏的红色史实、红色故事,推出《生命之“锅”》党性微课程、《隔空识恩铭 建功新时代》情景剧教学,打造乡村振兴红色研学链条;浙江省丽水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村晚”文化IP,通过村晚+村景、村艺、村礼等融合发展,带动全市1662个景区村开展“村晚”运营体系的探索,每年“村晚红利”达15亿元。
激活生态优势与发展潜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因地制宜”的科学思考与生动实践,正让其成为乡村沃野的共同践行,深刻改变乡村振兴的发展底色。例如,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石堰村依托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天然优势,规划出5公里长的浪漫乡村爱情路,用田园风光绘就人流如织;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作为岭南盆景之乡,近年来大力发展盆景苗木传统产业,实现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宝”的发展蜕变。
拓宽产业半径与富民通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入把握当地特优产业的内生逻辑,因地制宜拓宽产业半径,激活发展想象,才能以“新业态”助力打开农民增收“新空间”。例如,2015年起,永修县基于自身优势实施稻虾养殖模式,单季水稻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亩产小龙虾12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应;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创新探索“茶园+研学实践”“茶+酒”等融合模式,推动“茶叶+文旅”深度融合,让一片茶叶成为纳溪的主要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新华网乡村振兴的案例征集推介工作并非“完成式”,而是持续深化的“进行时”。近期,新华网“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工作已正式开启(详情可见),并同步启动「5年过渡期“三农”工作成果图谱」的绘制工作(详情可见),期待以图谱的形式,生动、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乡村变迁。欢迎各地、各单位积极参与并选送优秀作品。
详情可咨询:办公室 010-88050395;贾老师 18611735211;秦老师 18710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