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普月欢乐科学游园活动暨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于9月19日启幕并持续至9月27日。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与中国科技馆联手打造,分为中国科技馆主题展、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奥园科技秀场及文创休闲区四大核心体验区。
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以“科技领航 智汇朝阳”为主题,以“普及科学知识、引领科技创新”为核心,将科技创新展示与科普体验相融合,涵盖科普元宇宙虚拟交互、AIGC创意、天文学星空奥秘、空间科学星际探索等内容,既包含“3+X”及未来产业的实用信息,又兼具科幻作品的浪漫与魅力。
科技创新展区集结了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三体宇宙、太空列车等行业标杆力量,集中展示前沿技术成果与发展态势,从航空制造的硬核突破到科幻IP的现实落地,从太空探索的技术赋能到AI领域的创新应用,全方位展现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
低空安防领域展示的激光技术为低空安全筑牢防线,工业软件展区则通过数字孪生1:1还原生产场景等内容,让公众直观感受智能制造升级的新体验。三体宇宙打造的“三体有声画廊”,以插画搭配剧情原声重现原著名场面,公众还可亲手拼插“蓝色空间号”模型;太空航班“穿越系列”依托MR混合现实技术,融合八大行星、天宫空间站等科普内容,带来穿越虫洞、操作机械臂、月面行走等虚实交织的沉浸体验。
AI交互体验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海百川科技带来多款AI展品:AI旅拍机可一键生成“火星基地”或“深海潜水”氛围大片,满足公众即时分享需求;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能精准复刻人类手部灵活姿态,实现稳定抓取与精细操作;机器人头部仿真度较高,可灵动展现多样自然表情,让交互更具真实感。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展区内处处体现。迷仕科技展区聚焦北京中轴线文化礼仪,通过展示建筑纹理中的文化内涵,为公众提供文创创作体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公众可将古人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创作“守礼”作品,在文化共创中传承中轴线礼仪。
科普基地展区则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中国电影博物馆、阿里云等优质科普资源,搭建起跨领域的知识传播平台。在这里,既能探寻宇宙星空的奥秘、解锁微生物世界的密码,也能在海洋与光影的场景中感受科学魅力,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探索科普新体验。
天文与生物领域的特色体验吸引众多关注。展区内的太阳光球望远镜可实时观测太阳黑子,超新星搜寻公众科学装置开放体验,让公众有机会尝试发现超新星,天文大科学装置的相关内容也同步呈现。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带来奇幻海洋之旅,生物展示及互动活动丰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则通过展览,让公众纵览中国菌物学发展现状、了解北京地区菌物物种,学会区分食用菇、药用菌与有毒菌菇,变身“识菌达人”。
中国电影博物馆科普课堂以“电影+科学”为特色,开启沉浸式科学探秘之旅。课堂围绕《流浪地球》《奥本海默》等影片展开,物理所专家从电影剧情切入拆解量子力学知识,解读影片中的龙卷风暴雪等名场面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公众在观影兴趣中学习科学知识。
此外,活动还设置多项趣味互动环节,以科技与艺术融合为核心,提升公众参与成就感:少儿科幻寻线索活动通过创作说明挖掘隐藏彩蛋,增强解谜乐趣;限时科技小记者活动鼓励公众用镜头与文字捕捉现场高光,体验采访工作;线稿上色DIY活动则让公众通过亲手填色,实现玩学创结合,感受科技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时代凌宇与超图软件也带来特色展示:时代凌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AI赋能城市治理的技术与应用,展现科技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民众生活;超图软件通过视频、展架等形式,集中呈现高校学生创作的GIS地图作品,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助力不同专业学生认知与学习GIS技术。
在朝阳区,科技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科普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全民参与的对话。2025年全国科普月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如约启幕,正以一场集前沿科创成果展示、全民科普智慧交融于一体的盛会,诚邀每一位参与者共赴“科创与科普同频,未来与生活共振”的科技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