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助力全景展示、真切感受中国乡村发展的5年巨变,自2022年起,新华网启动“乡村振兴案例征集”活动,三年来共收到全国各地近1200家单位报送的3800余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是“新农人”的加入,正在改变传统农耕图景与“三农”事业发展逻辑,成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报送案例所呈现的共性思考也是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让乡村振兴与“新农人”回乡理想同频共振、繁荣共生,欢迎他们用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与热情浇灌希望的田野,让他们“能安下心、能挣到钱、能实现梦”,是激活乡村人才队伍澎湃动能、助力振兴事业再上层楼的关键。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助力安心创业。各地在精细化引才的基础上,要强化落实包括融资、用地等经营性扶持政策倾斜,帮助降低创业“试错成本”。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好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和就医、出行等现实关注的问题,让“新农人”们可以轻装上阵,更加聚焦用新点子、新模式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例如,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开发“返乡创业贷”专项贷款贴息基金,鼓励“新农人”返乡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新农人”回得来、留得住。
加大培训赋能力度,更懂乡土味道。部分“新农人”在回乡创业路上遭遇“水土不服”,主要在于“空有想法、不懂乡土”,两者之间碰撞不出理想火花。对此当地可常态化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以集中培训、外出观摩和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新农人”加强对所涉行业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趋势的学习,只有有意识增加身上的“泥土味儿、市场味儿、创新味儿”,才有机会绽放青春芳华,带领村民致富,共迎乡村振兴蝶变。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报送案例显示,近年来该旗建立了乡土人才数据库,以“3+3+2”能力提升为一个培养周期,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吉林省扶余市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产业示范点、人才实训基地等阵地,开展合作社运行管理、农业科技、农机维护、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等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乡土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引领发展能力。
新华网乡村振兴的案例征集推介工作并非“完成式”,而是持续深化的“进行时”。近期,新华网“2025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工作已正式开启(详情可见),并同步启动「5年过渡期“三农”工作成果图谱」的绘制工作(详情可见),期待以图谱的形式,生动、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乡村变迁。欢迎各地、各单位积极参与并选送优秀作品。
详情可咨询:办公室 010-88050395;贾老师 18611735211;秦老师 18710126133。